当前位置:上海泽宇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娱乐侯耀华
侯耀华
2022-05-23

侯耀华个人资料

侯耀华,中国戏剧影视研究院副院长兼艺术总监。相声大师侯宝林次子,侯耀中之弟,侯耀文之兄,大学文化程度,长期活跃在文艺舞台,在相声、小品、话剧、主持等方面都有脍炙人口的表现。

1982年,36岁的侯耀华出演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寻访画儿韩》,虽然戏份很少,却开启了他日后的影视之路。1988年,机会终于来了,侯耀华先是到天津拍摄了电视剧《大马路,小胡同》,随后又接拍了《顽主》等影视剧,到了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侯耀华已经颇有名气了。2012年3月19日起正式加盟广西卫视,主持悬疑警世栏目《警戒线》。

侯耀华早期经历

侯耀华1946年,侯耀华出生在北京,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俭朴而严厉的,而且永远都那么忙碌。“在节假日能去看父亲的演出,是一件最高兴的事情,而且我儿时的偶像就是父亲,不仅因为他在相声舞台上的风光,而且在生活中也受人爱戴。”无论是对父亲的相声,还是母亲的京剧,侯耀华从小就充满了神往,可他最初的向往却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一来,父亲觉得艺术搁在那儿不能说明我们能干,希望我们能有一技之长。二来,父亲希望我们多学点儿文化知识,家里能出个工程师或者科学家。”虽然在父亲面前只能压抑自己对相声的兴趣,但侯耀华在家之外得到了一块表现自己的小小舞台,经常在学校表演。

22岁那年,侯耀华听从父亲的话进厂当了一名工人。这一待,竟然是14年光景。“车钳铣刨磨,我什么都懂,总之工厂里能干的活儿,我基本上都摸到了。即使到现在还能干得了,我家里现在还有车床。”虽然在工厂的日子距离自己钟爱的表演事业越来越远,然而多年以后再回忆起当年的那段时光,依旧是极为难得的积累生活的过程。“说心里话,工厂的那些老工人师傅身上那种发光发亮的东西,直到今天对我的生活还有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侯耀华原本幸福的家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父亲侯宝林被送到淮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家庭里的其他成员也被四处下放。侯耀华与外婆留在了北京,他别无选择地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那时我们一家8个人,一共才80元生活费。钱不够花只好变卖家里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卖了我母亲7件皮袄,才卖了21元钱。”父亲被下放农村后,家里几个兄弟姐妹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弟弟侯耀文从1965年到1975年这十年间,除了偷偷摸摸回家打个照面,几乎跟家没有公开的来往,因为要他划清界线;妹妹插队走了快8年才和家里联系;我哥哥也参军去海南岛了。”侯耀华一再表示,不太愿意回忆那十年的很多事儿,因为会牵扯到很多人,而且痛苦的经历不想再回首。

“文革”阴霾散去之后,众多遭到迫害的艺术家重新走上了舞台,相声大师侯宝林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位,侯耀华的弟弟侯耀文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而侯耀华依然是一名普通工人。幸好在工厂没有人阻碍他崭露喜剧天赋,根据自己在文革中的所见所闻,侯耀华创作了相声《江青献丑记》,并和煤矿文工团的王京晨搭档,参加了庆祝打倒四人帮的演出。可侯耀华在台上紧张得不行,而且说的相声也被弟弟称作是“对口词”(即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朗诵)。“我父亲干得如此好,而我却说成‘对口词’,真是对不起祖宗,我当时觉得自己不能再说相声还是回到工厂继续做工人吧。”

侯耀华演艺经历

儿时视父亲为偶像

1946年,侯耀华出生在北京,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俭朴而严侯耀华厉的,而且永远都那么忙碌。“在节假日能去看父亲的演出,是一件最高兴的事情,而且我儿时的偶像就是父亲,不仅因为他在相声舞台上的风光,而且在生活中也受人爱戴。”无论是对父亲的相声,还是母亲的京剧,侯耀华从小就充满了神往,可他最初的向往却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一来,父亲觉得艺术搁在那儿不能说明我们能干,希望我们能有一技之长。二来,父亲希望我们多学点儿文化知识,家里能出个工程师或者科学家。”虽然在父亲面前只能压抑自己对相声的兴趣,但侯耀华在家之外得到了一块表现自己的小小舞台,经常在学校表演。

14年工人经历获益匪浅

22岁那年,侯耀华听从父亲的话进厂当了一名工人。这一待,竟然是14年光景。“车钳铣刨磨,我什么都懂,总之工厂里能干的活儿,我基本上都摸到了。即使到现在还能干得了,我家里现在还有车床。”虽然在工厂的日子距离自己钟爱的表演事业越来越远,然而多年以后再回忆起当年的那段时光,依旧是极为难得的积累生活的过程。“说心里话,工厂的那些老工人师傅身上那种发光发亮的东西,直到今天对我的生活还有影响。”

“文革”往事不堪回首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侯耀华原本幸福的家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父亲侯宝林被送到淮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家庭里的其他成员也被四处下放。侯耀华与外婆留在了北京,他别无选择地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那时我们一家8个人,一共才80元生活费。钱不够花只好变卖家里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卖了我母亲7件皮袄,才卖了21元钱。”父亲被下放农村后,家里几个兄弟姐妹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弟弟侯耀文从1965年到1975年这十年间,除了偷偷摸摸回家打个照面,几乎跟家没有公开的来往,因为要他划清界线;妹妹插队走了快8年才和家里联系;我哥哥也参军去海南岛了。”侯耀华一再表示,不太愿意回忆那十年的很多事儿,因为会牵扯到很多人,而且痛苦的经历不想再回首。

首次登台遭到挫折

“文革”阴霾散去之后,众多遭到迫害的艺术家重新走上了舞台,相声大师侯宝林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位,侯耀华的弟弟侯耀文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而侯耀华依然是一名普通工人。幸好在工厂没有人阻碍他崭露喜剧天赋,根据自己在文革中的所见所闻,侯耀华创作了相声《江青献丑记》,并和煤矿文工团的王京晨搭档,参加了庆祝打倒四人帮的演出。可侯耀华在台上紧张得不行,而且说的相声也被弟弟称作是“对口词”(即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朗诵)。“我父亲干得如此好,而我却说成‘对口词’,真是对不起祖宗,我当时觉得自己不能再说相声还是回到工厂继续做工人吧。”

终生难忘父亲评价

侯耀华与侯耀文

1982年,36岁的侯耀华出演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寻访画儿韩》,虽然戏份很少,却开启了他日后的影视之路。虽然刚进剧组只是个剧务,6年中也没机会再演戏,但侯耀华一直在等待机会。1988年,机会终于来了,侯耀华先是到天津拍摄了电视剧《大马路,小胡同》,随后又接拍了《顽主》等影视剧,到了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侯耀华已经颇有名气了。侯耀华说,他拍《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正值父亲住院,当他把做好的部分录像带给父亲看时,父亲那句评价让他至今难忘。“我父亲说,‘行,饿不死了’!你知道当时像我父亲能有这么一句话,对一个人的作品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对他来说,这已经是很高很高的评价了。”侯耀华说,令他终生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去世时他竟然连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

笑场遭弟弟批评

侯耀华卡通形象

从1990年开始,侯耀华相继和宋丹丹表演了《卖画》、和郭达表演了《戏迷》等小品,他的喜剧才华和自身的优势逐渐在小品表演中展现出来。但因为演小品笑场,侯耀华被弟弟侯耀文狠狠地批评了。“有一次我和郭达合作小品,因为郭达那天没刮胡子,而且头发卷卷的,我看他就像一个大毛猴,我在台上乐得受不了,竟然笑得躺在台上了。当时侯耀文跟我急了,他生气地说‘有你这样的吗?你笑场了’,这也是唯一一次侯耀文跟我真急了。”

儿子也想学相声

侯耀华的儿子叫侯军,现在在央视主持一个教人做菜的节目《天天饮食》,儿子也和他一样想学相声。侯军说:“我初中时就想学,可爷爷不让,后来我跟三叔侯耀文都说好了,他们单位准备接收我,可爷爷还是不同意。侯宝林不同意侯军学相声和当年不同意侯耀华说相声一样,希望自己的后人先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本事,于是侯军只好学了厨师。侯耀华说:“我平常对儿子的教育是不大过问的,可我父亲当时一定要让侯军学会安身立命的本事,他只好在厨师和医生间选择了当厨师。不过,他也没正经当过厨师,毕了业马上就当老师了,后来又到国外去学习了几年,回来以后就开始做这《天天饮食》节目了,据说这个节目很多年轻人喜欢看呢。”

主要作品 上映时间剧名1988

《顽主》

1997

《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

1996

《减肥旅行团》

1998

《没事偷着乐》 首播时间剧名1988

《大马路、小胡同》

1990

《编辑部的故事》

1996

《请拨315》

2001

《永不回头》

2009

《密战》

2009

《小房东》

2010

《前妻的车站》

2011

《穷孩子富孩子》

2011

《公主出山》

2015

《花千骨》

《侯大胆》

《拍电视》

《戏迷》

《点儿 点儿 点儿》

《礼下于人》

《钓鱼》

《乡长和八路》

《特邀演员》

《哥俩未必好》

《荒诞法庭》

《丢表》

《丢车》

主持节目

节目名称电视台《非常接触》

北京电视台

《东芝动物乐园》

北京电视台

《家家乐天天》

山东齐鲁电视台公益活动

侯耀华2007年6月22日,中国明星乒乓球队成立。作为队长之一,侯耀华先后带领众多明星参加《温暖西部工程》捐助、明星坐公交爱蓝天、贵州奥运倒计时点火等公益活动。

2007年10月,侯耀华受香港佛教文化产业邀请,担任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佛教音乐委员会委员(佛乐演唱委员组)

2011年1月,著名表演艺术家侯耀华携手“爱遍中国贫困助学计划”,受邀出任本活动的公益大使。另外,袁泉、沙宝亮、吕薇、旭日阳刚等影视明星,出镜拍摄本活动的公益宣传短片。

“爱遍中国贫困助学计划”由爱遍中国节目组携手社会各界力量联合推出,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勤不扶懒”的资助原则,资助各地18岁以上贫困青年,让其学费路费食宿等都不用花一分钱,来北京学习汽车驾照、摄影摄像、影视动漫、厨师、面点蛋糕、计算机、汽车维修等数十种就业技能,助其成为社会所需人才,改善其就业和贫困家庭收入,改变其人生道路使其终生受益。

人物轶事